滴滴与Uber的竞争分析

滴滴与Uber的竞争分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不再是一个完全虚拟的东西,它开始慢慢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这些年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我们的生活方式在一天天发生着变化,我们也逐渐接受并认同着这些变化。也许十年前你无法想象手机不光是用来打电话发信息的工具,还可以用它来打车!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打车难”可以说是大城市的居民普遍面临的一个问个。拿北京和新加坡做一个对比就知道,新加坡的出租车千人拥有量为5.2辆,而北京的千人拥有量仅为3.9辆。要想在高峰车打到车必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如果要是在一些偏僻的地方,更是难上加难。而打车软件就在这个矛盾最为激化的时候应运而生了。

打车软件于2012年在我国出现,最早的一款是摇摇招车,继而出现了滴滴打车,大黄蜂打车,快的打车等多款打车软件。随着出租车与乘客之间的矛盾缓解,各个打车软件的矛盾开始激化,竞争也持续升温。到2013年年底,众多打车软件被兼并,滴滴和快的两款打车软件占领了我国打车市场80%的份额。Uber是一家成立于美国的国际公司,看到中国打车软件的巨大市场,2014年7月14日,Uber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也想在竞争中分得一杯羹。Uber进入中国市场后,发展迅速,一年的时间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就上升到了35%左右。Uber对滴滴和快的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于是2015年2月14日,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进行战略合并。由此开始,滴滴与Uber的竞争全面开战,成为中国打车软件市场的两大巨头。

互联网市场,是一个“用户为王,流量为王”的市场。所以滴滴与Uber要想在竞争中拔得头筹,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吸引用户。而当互联网产品杀入到传统的行业时,补贴通常是改变用户习惯的一个“法宝”。只有通过大力度的补贴才能吸引用户尝试新的东西,当用户尝试过后自己体会到产品的实用性、方便性自然会喜欢上使用这款产品。这也难怪一些小的互联网公司在竞争的潮流中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两家公司能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市场下来,必然有雄厚的资本来支撑着它们的前期运作。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滴滴与Uber是如何通过“烧钱”来争夺市场的吧。

首先对新用户,滴滴打车目前提供的是首单减免15元。而Uber的补贴则更大一些,每个用户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优惠码,只要帮它拉一个新用户,新用户输入你的优惠码并首次使用,那么邀请者和被邀请者就都会得到30元的优惠券,有效期为三个月。从这一方面来看,Uber的补贴力度似乎更大一些。当然对于公司来说用户不仅包括乘客,还包括司机。滴滴打车的司机目前要向公司缴纳20%的费用作为平台使用费,而目前Uber不但不收取司机的平台使用费,还对司机实施奖励模式,当司机载客达到一定次数,公司还会自己掏钱来奖励司机。这也难怪Uber公司称今年将向中国投入1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都将用于补贴——为吸引司机和乘客而给的折扣以及奖励。滴滴和Uber的补贴除了这些常规的以外,其他形式多为打折优惠。例如,Uber经常有七五折的打车优惠,而滴滴打车通过红包的方式发放给用户打折券或者小面额代金券。通过我亲自体验两款打车软件,以及和司机的交流,很多司机都是同时使用两款软件来接单,不过司机们更愿意接Uber用户的单,毕竟现在Uber还是不收取平台费的。不过,我认为Uber现在对司机的大力度补贴只是为了吸引用户,早晚也会像滴滴打车那样收取平台使用费。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两款软件的打车计价规则。滴滴打车里主要有快车和专车两类车。目前西安快车的计价是0元起步价,1.3元/公里,0.4元/分钟,7元最低消费。至于专车,费用就比较高了,费用高自然使用的人也就少,毕竟打车软件还是面向大众用户的,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再来看看Uber,同样Uber也有两款车型供用户选择,一种是人民优步,另一种是类似于滴滴专车的优选轿车,费用自然高一些。目前西安人民优步的计价是0元起步,1.5元/公里,0.4元/分钟,7元最低消费。再看付款方式,除了用银行卡或者信用卡付款外,滴滴与微信合作,所以提供了微信钱包支付,而Uber则是与支付宝钱包绑定,可以支付宝支付。从这一点来看,微信钱包还是支付宝似乎会是用户根据自己的习惯而选择打车软件的因素之一。从这些数据来看,两款软件的计费基本相同,所以用户也就不会从费用方面选择两款软件了,乘客只会选择车多软件来使用。不过我们还是不要忘了上面所说的,司机目前更青睐Uber的高补贴。

公司的发展离不开资金,融资也是一个公司发展壮大的重要一步。Uber作为一家国际大公司,2014进军中国市场以来,12月完成E轮融资12亿美元,12月又得到了百度的战略投资6亿美元。而滴滴面对竞争对手当然也不甘示弱。2014年1月,滴滴完成C轮1亿美金融资,12月,又完成D轮7亿美金融资,2015年9月,滴滴又宣布完成总计30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

如果要从一个学习软件的人角度对比两款软件,那么就不得不提一下这两款打车软件的叫车算法来分析一下。滴滴采用接单方式,Uber采用派单方式。 Uber的创新点之一——“算法”文。通过算文法,系统会决定把单派给附近的哪个司机,然后通知。从“派单算法”的角度,不断有人吐槽Uber的派单效率低——用车订单会先派给司机A,A如果不想接那就不响应,20秒后单子会给到司机B,然后B也不想接的话,又得等20秒,最多转手8次,一个单子的周期长4分钟。 而滴滴则会把订单同时给到多名司机A、B、C、D等,司机们可以抢单也可以拒单。大家可能认为,这些算法只和程序员有关,和普通的用户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其实不然,通过查资料认为,“多个司机同时拒单的概率远低于一个司机拒单的概率”,因此结论,单位时间内滴滴的效率要高出Uber很多,并且乘客和司机人数越多、效率越高。

从上面多方面的对比来看,我认为Uber似乎更吸引用户的眼球,略胜一筹。不过这都是在巨大的资金支撑下出现的效果,不要忘记,一个公司最终的目的不是别的,是赚钱!“砸钱”不是一个公司发展生存长久之计。

从目前的打车市场竞争状况来看,可以说是滴滴与Uber两家独大。日前滴滴方面称自己占据了中国专车市场的80%,而Uber的首席执行官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则说该公司的市场份额是30%到35%。仔细一想,两个数字加起来超过了100%,这就表明其中一家或者两家公司都有所夸大。

究竟我国的打车软件市场有多大,滴滴和Uber谁够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取得胜利,或者会不会杀出另外一匹黑马,我们拭目以待吧。

 

 

 

 

 

滴滴与Uber的竞争分析      

       当前O2O这一互联网+环境下产生的线上与线下联动的新概念在中国互联网界非常之火热,O2O平台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打车软件是这些O2O平台中竞争最为激励,关注度最高的平台,从13年开的滴滴与快的的补贴大战,到后来的打车软件行业的合并狂潮,最终到今年掀起了以Uber为首的新一轮打车软件行业的补贴大战,其中以滴滴与Uber两家公司的补贴大战成为今年O2O补贴的一轮高潮,凭借补贴的宣传效果Uber克服了其他美国互联网公司往往在中国遇到的水土不服的问题,一举进军中国市场,在杭州等地方Uber甚至一举消灭了滴滴在这里的市场,几乎一统杭州的打车软件市场,在这背后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Uber的补贴策略更重要的在于Uber产品的成熟度高于滴滴,Uber作为打车软件的鼻祖,凭借其丰富的经验使产品的用户体验度大大高于滴滴快的,而且避免了打车软件在实际使用中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本文就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着重论述:

       ①产品的用户体验:滴滴与Uber两款App的用户体验相差很大,Uber主打的一键叫车简洁流畅,app功能也非常之简洁,叫车可选方式相对比较单纯,可以在定位城市后自动匹配,而且在运行的过程中不显示费用,实时显示行走的路程,并且可以提前显示最优路线,结账无需确认,这些产品特点铸就了Uber的简洁易用,给予有一定年轻用户和素养较高的的用户以良好的体验,但这种模式也造成对于年纪较大用户使用这个存在一定畏惧心里,使用相对困难;滴滴在产品的成熟度与细节方面与Uber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早期滴滴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司机拒单的问题,这一漏洞滴滴在设计之初并未预料到,因此也没有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在用户体验方面总体Uber更为良好,但两者各有优劣,面向的用户也不同。

       ②商业模式: 滴滴打车:针对正规的出租车司机和有打车需求的智能手机用户,无需人工电话、高效准确的打车应用,解决出租车司机空跑率高和乘客打车难的问题,改变人们出行的方式和习惯;Uber:与租车公司合作,针对高收入人群,为用户提供高端和私人化的用车服务,主打豪华汽车+精致服务。Uber进一步体现了其相对高端的定位和简洁流畅的服务体验。

       ③计费策略:我最先用的是滴滴打车,后来觉得滴滴打车不好,很多细致的体验没做到位,比如定位不准等一些细节问题,再后来用的是快的打车,最后用的是Uber,为什么最后用Uber?因为经常看到朋友圈有人晒Uber,感觉是在炫富,又是国外的东西,感觉肯定不接地气,所以一直没用,后来是一个朋友给我推荐,我才用,用了以后才觉得真心不错。

之前在使用快的的专车功能时,彻底不知道他们怎么计费的,快的送了优惠券,20元3公里就能超,所以坐起来给人的感觉就像你不知道要花多少钱一样,有很多不确定性,就像你找一个朋友帮你办事,但是又不敢太相信,因为不靠谱,不确定。后来,我又打开软件重新找计费的方式,做为一个设计过App的人,我是彻底没找到,把计费的模式隐藏起来,给人的感觉就像陷阱一样,通过这些能看出App设计者居心,后来就再也不敢用快的。而第一次用了Uber以后,感觉体验非常不错,司机主动给我讲了计费方式,还让我不用担心,说就是堵车一个小时费用才15元,因为Uber的计费模式非常便宜,后来不记得具体的计费方式,又打开Uber软件看了看,1.5每公里,计时是0.25每分钟,这样计算确实非常便宜。

两种软件,不同的感受,让我感觉更愿意使用Uber,前几天打了20多公里,从北京东城到西城,花了一个多小时,因为堵车,优惠后31元【http://www.woshipm.com/operate/176747.html】,我想如果是快的,或者出租车至少要超100元了吧。

通过计费模式,就能看出两个App的本性,一个靠谱,一个不可靠,隐藏有陷阱。我想还有更多的用户都能感受的到,感受到软件设计背后的那个人或者那个人公司做决策的人。

       ④营销策略:因为用手机注册了多个打车或专车软件,所以经常能收到他们发来的优惠信息,比如易到用车经常给我送100,200元的优惠券短信给我,估计送都有几千了吧,记得第一次送我100元,我立马下载App,登录一看,坑爹啊,原来是10元,20元的卷,累计起来是100元,就像一个超市做活动,送你100元卷,分成五六份,你消费5000元可以使用10元优惠券,消费1万元可使用20元优惠券,这个叫优惠吗?

另外,你想体验这种优惠,正如图中易到的优惠价标识的,你还需要分清很多车种,你需要知道圣诞车型,双擎车型……大概有25种车型,打个车还需要分清25中车型,用户那要多么痴迷你的产品,才会使用啊,当然跟着它学习的还有滴滴打车,不小心抢到了滴滴的红包,打开一看也是如此。我只想说,这种设计给自己玩的产品,还是自己玩去吧。用户打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方便,快捷。但是这些营销手段已经远离了产品本身,只是营销法则设计者的孤芳自赏的方法罢了。

这种考验用户智商和愚弄用户的营销手段曾经在新年红包中被诸多人吐槽,买“玛莎拉蒂送你50元优惠券,买兰博基尼送你100元优惠券……”这种高价物品低价优惠券的营销手段简直太烂了,这种营销手段的设计者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以小的优惠券吸引用户产生更多的消费,而充实自己的口袋罢了,而这个营销的方式只是一个诱饵。

很多营销者以为用这样的手段赢得了用户,其实不然,做为用户的我很快卸载了这款软件,并再也不会使用。这些貌似精明的营销手段得不到用户,只会耗费更多的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让用户越来越远离你。

相反的,我得到的Uber优惠券因为可以叠加使用,30元的优惠券用了三次才用完,3公里的路程由于优惠券,我只花费了4元,这让我更愿意推荐新的用户使用Uber,同时也改变了我对Uber的偏见,我想更多的用户如果体验了,他们也会向我一样推荐,因为我确实发现了不少的推荐者,而易到,没发现什么人推荐。

两个App,都是一样的营销手段,带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把用户当傻子的营销者自以为自己很聪明,结果被用户骗了,用户永远都是聪明的。良好的营销需要良好的产品作为支撑,没有优秀成熟产品的营销与传销无异。

       因此在用户体验,商业模式,计费策略,以及营销策略四个层面上Uber和滴滴都有激烈的竞争,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两者是各有千秋,各有长短,但是回归产品,回归技术而言,Uber有优秀的用户体验,精致的做工,以及高雅的定位,和相对完善的商业模式使得Uber在和滴滴相比时更具有魅力感,也更具有潜力,未来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年轻人,而Uber在年轻人心目中树立了更高的地位和更好的体验,这种倚靠产品形成的长期口碑势必会成为Uber未来在中国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未来的打车软件竞争中天平在悄然的向Uber倾斜。

http://www.woshipm.com/operate/176747.html】

滴滴与Uber的竞争分析

 

         随着近几年来智能手机的普遍,各种各样的手机APP软件日益上市,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各种APP、、而滴滴打车就是其中

一款APP。与之伴随的就是Uber。下面我就对于这两款打车的手机APP的一些竞争分析。

       据2013年由速推网组织的在京召开的有关于手机打车的线下沙龙数据显示,自从2012年手机打车软件相继上市,第一年的注册

量就达到了400万,并且逐年上升,远远超过了预期值。而其中的两大巨头则是Uber和滴滴打车。众所周知,现如今各大城市的交通问题

愈来愈严重,尤其是北京  上海  广州 杭州,上下班高峰期的时候,根本打不到车。而这个时候,滴滴打车和Uber这样的手机APP就大显

身手了。他们可以帮助你较为方便的打到出租车。与此伴随的,便是各种打车的手机APP之间的竞争。

       我觉得滴滴打车和Uber之间的竞争,可同时,他们之间又有着互补的关系。首先,我来分析下他们的优缺点。

       就滴滴打车而言,他的优点是,车载多,基本都能帮你带到正确的目的地,随时随地都能叫到车,而缺点则是,司机的响应速度

较慢,价格比之Uber要更高,司机的素质层次不齐。有时候你叫到车了,司机会因为你的所在地比较偏远而不接客。

       而Uber的优点是司机素质高,服务态度好,司机响应顾客的时候较短,更为方便,价格比滴滴打车要优惠50%足有。但是Uber的

缺点是,他的车载并不多,在非闹市区,经常是无车状态,由于是全世界性的打车软件,他打开的速度比较慢,而司机有时候也并不能

找到正确的目的地。

       就他们之间的竞争而言,首先,一个滴滴打车即使有再多的车载量,也并不能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而这个时候,这两者之间

共同的为市场辅助,能取得更好的成就。对于顾客来说,有部分顾客会更喜欢Uber,因为它们的车基本都比较舒适,司机的素质都比较

高。而有一些为了方便,快捷,就看你会选择滴滴打车。所以有时候,它们会是竞争伙伴,也会是合作伙伴。

       它们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就比方说一个人出去想要打车,脑海里面首先想到的是叫滴滴还是Uber,那么无疑它们都是成功

的。

       总而言之,这两款软件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而它们之间的优缺点又可以基本互补,各自在竞争中完善着自己。但是就滴滴打车,

它虽然能满足的需求多,但是服务才是最重要的,一旦让外来的Uber成长到有相同的注册量,那么无疑,滴滴打车会受到重创,Uber最重

要的是能够满足更多的需求,熟悉中国的环境。而滴滴打车则是要更好的完善司机的素质。

 

       就目前来说2家都存在很大的前景,但是未来如何发展我们不得而知,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发展自己的打车软件APP有更广

阔的未来还需要我们的努力,相信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更广更高。

 

 

 

 

 

 

 

 

 

 

 

 

 

 

 

 

 

 

 

 

 

 

滴滴与Uber的竞争分析

 

当前中国的租车市场可以说是呈现一种滴滴和Uber双足鼎立的局面,自从Uber进入中国市场并站稳脚跟以来,滴滴和Uber之间的竞争就从未休止,对于这种竞争,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运营模式

基于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滴滴和Uber在运营模式上也有较多的差异。

滴滴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合作,为用户提供免费叫车服务。用户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地图的提示信息确定打车的准确起始位置和目的地址,滴滴将给出比较准确的打车预期费用。如果用户需要在高峰期(如早晚高峰)打车且比较急,那么也可以选择加价来提高接单率和接单速度。用户一旦提交订单,滴滴会将用户的电话资料和打车信息发布到平台上使所有加入滴滴打车的司机(正规出租车司机)可见,这些司机可以查看用户信用的评价,用户也可以查看司机的信用评价,双方选择是否进行交易。如果双方有一方拒绝,则从头开始;如果双方完成交易,用户通过现金或支付宝、微信付款给司机,同时,司机和用户都可以获得滴滴打车的补贴或优惠,达到互利共赢。

而Uber使用GPS追踪私家车,可以提供给用户比较豪华的车以满足不同场合用户的需求。用户通过Uber发送打车请求,Uber通过自动匹配算法派单给最近的司机,所以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时间。同时,这些司机大多经历过专业的APP和礼仪培训,比如,他们会主动帮助乘客放置行李,车内会提供饮用水等,所以其实Uber上叫车回比普通出租稍微贵一点。完成交易后用户会通过信用卡或支付宝给司机付费,也会根据服务质量给出一定金额的小费。当然如果用户对此次服务不满意他们也可以对司机进行投诉。由于Uber丰厚的奖励政策,它对投诉的处理非常严格。

它们的运营模式之间存在几个较大的差异,这几个差异也是它们在竞争中的优势或弱点所在。首先,从接单方式来看,滴滴采用的是双向互选模式而Uber则采用就近派单的方式。很显然,滴滴的双向互选更符合人们的期望,但是也不可否认Uber的就近派单方式在不出现特殊情况时(多位司机连续拒单)会提高效率减少等待时间。就司机而言,滴滴的司机是正规出租车公司的员工,Uber的司机来自不同的领域,而且因为是私家车的缘故,经常出现黑车或GPS不能跟踪到每一辆车的问题,相对安全性差一些。最后就两种运营理念而言,滴滴是现有交通条件下提高它的用户的打车效率并给与一定优惠,并不改变服务的质量,这种做法符合大多数国人的要求。而Uber定位比较高,它解决的是市民用车需求波动与出租车服务有限的不平衡,它将社会上大量闲置的车辆与非专职司机调动起来,通过价格和乐趣体验吸引到这种传统服务中来,为高峰用车时段提供打车服务,解决了传统出租车行业汽车数量固定,不能随需求增加而灵活扩展运输能力的痛点。并且提供了一种更高层次的服务模式,满足的人们的不同需求。

二.盈利模式

近两年来,物联网雏形如嘀嘀的发展迅猛,他们都是在发展初期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对用户的各种免单、优惠等,来吸引用户的关注及改变用户的行为方式让用户依赖于它们。那么问题来了,他们这样将大把大把的钱投进去靠什么来赚取利益?

嘀嘀前期的烧钱为嘀嘀赢取了巨大的市场份额,2015年第三季度,嘀嘀专车市场份额已达到82.3%,居行业首位。并且通过免单、优惠吸引用户和司机,改变了许多人的出行方式,目前嘀嘀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的烧钱状态,但是等到中期积累了强大的用户群体之后,它会利用这些资源通过进行资金回流。

掌握了市场就等于控制了经济的流动命脉,前期烧钱所获得的巨大的市场份额以及高知名度,自然就有各种广告找上门来,从而获取广告嵌入收入。其次嘀嘀它的最有潜藏价值的就是它对用户信息的收集,用户数据其实就是一条移动的商业链。这些移动的信息对城市交通道路的利用率以及城市道路的拥堵程度信息有清楚的记录,可以利用这些信息为用户提供可行性高的出行路线,在不断壮大中进一步吸引用户。可以说未来的交通资源任由他们进行调度,根据用户需求,发展各方面的车用服务,也就是说用户的出行完全掌握在他们手中。除此之外,嘀嘀记录了用户的起始地点进而集中分析得到的城市的黄金商业地带,可以进行商业住宅咨询等方面的业务。

    嘀嘀作为腾讯进行商业扩展的一颗重要棋子,前期腾讯的大量融资为其带来了无价的用户信息。首先,通过嘀嘀使用户养成了微信支付的习惯,引导用户相信并依赖于微信支付,这对腾讯来说将是从微信理财到微信支付的关键一步。其次,嘀嘀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立体的城市商业群,腾讯借助于这些信息城市的商业,对其商业领域的扩展有着潜在的重大意义。腾讯利用这些潜在的资源以及结合他们现有qq,微信等应用相当于将中国人的生活与公司的未来自身发展结合在了一起,这也是腾讯对嘀嘀融资的高明之处。

   而uber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大举烧钱,目前已经投入12亿美元去占据中国市场,与嘀嘀相比,uber走的是高价路线,提供高端车的租车服务,其价格是一般出租车的1.5倍。并且uber对租车服务有定价权,它允许在大型活动期间和用车高峰期,也就是车的数量供不应求时,司机可根据用户的叫价而进行选择。

    Uber的司机车费结算直接划于uber公司下,司机每一周取一次自己的收入,而这一周的时间就相当于给uber公司有了一个稳定的现金池,也就是说他们所掌握的流动资金就更多,他们在这一个周的时间利用强大的市场进行各种商业事务获取更多的利益

三.推广

软件的本身的设计和质量固然重要,但怎么让司机和乘客安装打车软件以及安装后要让他们使用,是值得考虑的。打车软件是非常典型的O2O平台,一面线上,一面线下,他不是把线上的东西简单地搬到线下,它是一个桥梁,将出租车司机和乘客联系起来。线上接单,线下执行,司机与乘客之间的传播非常重要。所以这些就注定了软件的推广在整个打车软件业务中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打车软件的推广的第一步是扩大产品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款打车软件。滴滴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软件,其推广营销模式采用的是国内最普遍的营销手段—大的整合营销套路。滴滴打车在大众层面的规模传播,在春节时期,将广告频繁投放在电视上,通网络社交引发“滴滴体”的传播,并通过多位著名明星开展打车话题。而Uber作为叫车软件的中被人熟知的那一个,是媒体们公认的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创始人”。Uber在国外已经积累了经验,拥有着强大的营销资源库,中在中国他们根据每个城市的特点,挑选参考案例并做按当地情况进行改良。如北京的一键呼叫CEO活动、上海的一键呼叫直升飞机、上海的佟大为变身司机以及深圳和广州的uber定制的雪糕车的活动都是行业内十分成功的营销案例。通过许多的的新鲜手段,迅速吸引了媒体和年轻消费者的关注。

对于叫车软件的推广还有一个被人们所熟知的手段就是补贴,也就是传说中的“烧钱”,为了真正地让用户使用软件,形成一种使用习惯,就必须用补贴来刺激消费者,增加订单量,创造旺盛需求。滴滴打车在推广时有一个很好的契机,就是微信支付上线,此时的微信急需一个火爆的应用场景,滴滴推广的幕后推手是微信。据报道2014年下半年,滴滴花了15亿。Uber则计划2015年在中国市场投资10亿美元。然而补贴的利益也带来了一些后果—刷单。惊人的订单量下面有着多少的泡沫成分。有人分析uber在中国每天的30万的订单有4成是由刷单大队出来的。Uber刷单的现象较滴滴而言更为严重。这个是由两个软件的打车机制所造成的,uber是根据LBS算法就近下单,让顾客最快获得订单,而滴滴打车是根据抢单模式下单。正是这种派单模式就导致了刷单的泛滥。

然而疯狂的补贴过后,用户数量暴增,但值得考虑的是如何保持订单数量,也就是如何使客户保持这种打车习惯。过度补贴让司机形成了躺着赚钱的认知,当滴滴,引导司机从高额补贴向多劳多得模式过渡时,结果必然是抗拒。“大数据”是一个手段,通过打车的大数据计算用户的需求,提高打车成功率,推出有效的新产品,从根本上解决用户的打车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新产品的成功推广,而不仅仅是大笔资金下面的虚拟泡沫。毕竟有实用价值的新产品和新功能才是最好的推广。

四.前景分析

如果说一两年前的滴滴还仅仅是一个与快的斗得热火朝天的出租车打车服务公司,那么今天,滴滴俨然已经成为集出租车打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定制巴士业务于一体的庞然大物。今年9月9日,“滴滴打车”正示更名为“滴滴出行”,Logo也从原来微笑的汽车标志抽象成象征着微笑服务的字母D,这意味着滴滴已经升级为一站式移动出行平台。最近,如果你有使用滴滴的话,你也一定会发现滴滴快车出现了拼车功能,滴滴专车运营的负责人孙枢曾表示根据他们的数据显示,拼车可以为用户降低32%的出行成本,并且也为他们提供了新的社交场景。面对这种现象,同是互联网出行的巨头Uber当然不能坐以待毙,早在一年以前,Uber就在中国推出了以公益拼车为名的“人民优步”,在此次滴滴新动作之后Uber也表示明年会在全国正式上线多人拼车业务。可见滴滴与Uber之间的巨人之争仍然处于一种胶着状态,而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事实上,相对于势头正猛的滴滴来说,Uber在中国要面临更多的压力与困境。虽然,Uber现在是全球最炙手可热的极具价值的科技初创公司,进入中国以后也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但在对手滴滴等本土租车公司的打压与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下,Uber所面对的前景也一直不甚明朗。今年8月份的时候,滴滴拿到了20多亿美元的融资,而Uber仅仅拿到了12亿美元,从平安银行等资方否认投资Uber中国而是投资了其劲敌滴滴,到多家投资方压低Uber中国估价的举动,无不显示着Uber在中国的发展的确是一波三折。

Uber在美国一直被冠以“高大上”的标签,然而这种模式在中国的大环境下却难以找到大量的用户群。年轻一代的中国人是吃着互联网免费大餐成长起来的,美团、糯米吃喝玩乐各种优惠,去哪儿机票每天都有特价,天猫、淘宝今天这个满减、明天那个领券,消费群体早就已经习惯于用最低的价格享受最好的服务。在这种环境中,Uber不得不将它的消费人群进行重新的定位,用低价、补贴轮番对消费者进行刺激和洗脑。我们不得不承认Uber在中国是有雄心的,竭尽所能的举措之一就是在中国成立了其唯一一个美国以外的独立的公司Uber中国,它甚至还有意在中国上市,用Uber中国战略负责人的话来说,Uber中国的服务器在中国,数据也在中国,参与产品的维护也都主要依靠中国工程师团队,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Uber中国想要扎根中国仍然没那么容易。不过,中国人也是注重服务质量的。Uber在中国的发展也要看Uber提供的服务是不是让人足够满意,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说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用Uber打车,因为司机没有给他开车门而吐槽,因为在他们国家Uber就是要戴着白手套给顾客开车门的,司机师傅也觉得很奇怪,认为这个外国人只花了十几块钱我凭什么给你开门啊,这就是中国Uber与国外Uber的差异,虽然价钱降低了的确吸引了大部分中国人的眼球,但这却有点违背了Uber最初的服务宗旨。

当然,滴滴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在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从各种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滴滴的现金流能力很强,所以汽车金融是滴滴必然切入的商业化路径之一,说到汽车金融也就必须要提到新车和二手车的销售,而在这个方面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非试驾莫属,试驾的成败很有可能关系着其商业探索的顺利与否。成,滴滴就能直接切入新车和二手车的销售领域;败,滴滴就会像现在一样处于一种难言高端的尴尬境地,相比来说,一个品牌从高处走向低处要比逆流而上更简单一些。

不过滴滴与Uber之间的竞争也不是绝对的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当然任意一个最近几年想在中国一直独大的可能性也是微乎极微。

 

 

滴滴与Uber的竞争分析

 

首先,我们从几个方面对比一下Uber和滴滴。

Uber在美国成立,没过几年Uber覆盖到全球很多国家,到目前所收集到的最新资料为止,Uber已经足迹遍布全球,影响力很大很大。一个未上市的公司Uber被估值数百亿美金。前几年滴滴打车成立,同年获得投资。(其他详见百度百科,这里不占用文字介绍)。

打车软件出现在我的生活中似乎并不是很长久的事情,在写论文之前的这段时间我一直在轮换着使用Uber和滴滴,并一直比较选择,当然最终我只想说留一个。在此期间我也和Uber和滴滴的司机交谈过,有一些实际的信息:目前滴滴每单会收取手续费。相比而言Uber目前不收取司机的额外费用。在派单方面,滴滴支持司机手动接单和系统自动派单,但是Uber只支持系统自动派单。

这两种政策的差别导致了有些滴滴司机会在有些时候翻倍收费,而这些乘客都是不知情的。

作为一个user,用户界面和交互式体验是对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Uber作为一个外来的企业,在中国的体验上还和滴滴相差甚远。记得有一次因为莫名的操作,我的Uber账号被查封了,而Uber是没有客服电话的,只能通过网上邮件沟通的方式沟通,这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导致我也很久账号解封。到目前为止,“不尊重用户”已经成为Uber的最大的吐槽点之一。支付方式的Uber也不支持本地支付宝软件的直接调用等等。这些都是Uber没有做好的体现。

相比而言,滴滴作为本土的亲儿子,肯定在这方面远高于Uber。

在车况和计价方式方面,Uber>>滴滴,这点是大家所公认的,Uber的计价方式对外宣称打车软件中“最符合价格规律的计价模式”,这的确是非常合理的。免起步价,直接以时间计价,里程计价的模式,相对于出租车来说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其次,算法十分符合市场的规律,顺应市场的规律,算法系统自己就可以构建好的循环。

而滴滴由于其商业化的起点以及理念和Uber相差甚远,这方面明显的不如Uber为用户所带来的多。Uber强悍无比的营销能力和十分简洁的办公团队,强而有力的补贴政策都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对比Uber和滴滴,其实大可以参照google和百度,在有些方面他们有一些出奇的相似点。Google和Uber都是国外的企业,google的本土化一直做的不好,Uber也是如此。不知道是政策问题还是国外企业的运营理念,这点我们不在此探讨。

我想说的是,一个企业的成功,不在于它的营销模式,也不在于商业模式,更本质的还是企业的灵魂。我们在此不探讨这是否包含在营销模式之下,但是这却是很吸引人的东西。

Uber的创始人多次失败,又重新创业,UBER终于修成正果,我想Uber创始人的故事的确可以写成一本传奇的书籍,他提出的共享经济的概念,真正说明了这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创始人,这样的人曾经有一个:乔布斯。

当然,要是有人说这是一种Uber的营销模式,难道我们忘记了Uber可是很会营销的么?是的!不可否认这一点,Uber拥有无比优秀的团队,但是我相信,能作为招牌的东西,不会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一个企业应当有自己的理念,一个人也应当有自己的灵魂。车辆运营之下的资本化,利益链早已经腐败不堪,Uber跑来动这一块蛋糕,究竟是明智还是愚蠢?是为了公平的抗争还仅仅只是立起牌坊?

现在真相真的不得而知,我们普通的群众往往只是被蒙蔽在真理之下,我们不可否认信息的不平等使我们有的时候变得无知甚至成为了别人的工具。所以我们不需要思考那么多,我们只需要想清楚,作为用户,我们能得到什么?

从这个角度去想,Uber和滴滴的竞争想必是没有纠结该怎么支持的必要了。

Uber和滴滴作为竞争对手在用户流量上面可谓是下足了工夫,前者有优惠券补贴、通信黄页、好友邀请优惠,后者有红包、微信和支付宝的流量接口,可谓是针尖对麦芒,此类种种我们都可以从新闻中了解到,在此我不赘述。

我想从人性的方面去看去分析一下这两个软件和其背后对的理念。

在这里我们可以自己对比一下两者的启动界面。Uber的启动界面:黑色和灰色线条构成的界面,App的名字放在左下角,下方还有一句更小的话:“您的专属司机”。这样的界面给人感觉似乎在弱化它的品牌,因为它放在了不显眼的位置,同时您的专属司机那行字,给人的感觉是为您服务的,品牌什么的都是次要,都是浮云。快的出行的启动界面, 显示的是“快的打车,随叫随到”,文字放在界面上面正中,在界面的下部正中又重复了一次品牌名。如此作为给人的感觉是对自身的品牌非常在乎,因为一个启动界面放两次产品名字,确实显得很重复。就像你认识了一个朋友,他不停地强调欢迎有事找我,随叫随到,其实大多都是客套话,因为我们自己都明白,即时对方这样说,你也不会真的让他来准备着帮你。

一个App专注对于用户的服务,一个App专注自己的品牌。专注服务的,会把服务做好,会把用户看的很重要,专注品牌的,只会把广告做好,会把声音做大,然后压榨我们user。谁优谁劣自然一目了然!

再来看计费策略。滴滴的计费模式是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没错!是被隐藏的,用户根本看不见如何计费,之前在使用快的的专车功能时,彻底不知道他们怎么计费的,快的送了优惠卷,跑几公里就能超,所以坐起来给人的感觉就像你不知道要花多少钱一样,有很多不确定性,就像你的一个朋友,但是又不敢太相信,因为不靠谱,不确定,给人很多不安全感。相比之下第一次用了Uber,感觉体验非常不错,司机主动给我讲了计费方式,还让我不用担心,说就Uber的计费模式非常便宜,后来不记得具体的计费方式,又打开Uber软件看了看,计价方式便宜而且透明合理!我想还有更多的用户都可以从计费的策略里面感受到软件设计背后的那个人或者那个人公司做决策的群体的出发点,是为了用户还是为了利益?用户至上还是利益至上?

最后,以人性为出发点来说,无论任何企业,任何产品,都是给“人”使用的,产品只是一个interface,通过这个interface,我们可以看到一端连接的是投资人,另一端连接的是user,两边都是人,这种连接,人与人都是可以感知到,很真切的体会理解到你的理念。用心做产品,用心做服务,这不是一句广告,用户是能感知到的你的诚意,你的好的出发点,用户也会用心支持你和你的产品,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只有这样,你们的App才能长久,公司才能长久,资本才能长久,否则只能昙花一现。只有把用户真正的放在心里的App才能成功,靠营销和砸钱的手段而火的App注定不会长久,真正在体验上得到人心的产品才会留下,任何事物都是这种规律。

 

 

滴滴与Uber的竞争分析

    随着互联网应用范围的扩大,互联网逐渐开始与打车行业相联系。在网络打车的商业公司中,滴滴与Uber成为令人瞩目的两大打车业务提供商。首先从全球范围内来看,Uber无疑在移动用车领域拥有领导地位。截止今年九月,Uber总融资达到82亿美元,总估值超过510亿美元,而滴滴估值则也超过了160亿美元。不得不说,目前滴滴是中国打车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互联网公司。

一、用车情况对比

    滴滴是中国的本土打车软件,占据的中国约70%的市场,而Uber之后才进入中国,在推出大量优惠政策后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并且,Uber在海外的市场也不尽如意。亚洲的其他国家中,韩国禁止了Uber,日本推出了Line打车应用。东南亚则由新加坡的Grab Taxi领头,迅速占领市场。Uber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虽然很高,但英法德等国家都纷纷加入了反Uber的统一战线,而在南美、澳洲、非洲等地区Uber的战略也不同程度上遭遇到了本土的反抗。当然这也正说明了Uber的成功。
二、优劣势对比

Uber的优点:Uber为了进入中国市场,以极低的打车价格撼动滴滴的地位。如此低的价格必然极大地增加了用户活跃度,和对拼车的认知度,并且司机肯定会有高额补贴。拼车是Uber现在最大的优势,也就是算法技术,滴滴肯定拼不过。之前滴滴的价格和Uber拼车价格在同一水平线,所以才没有被Uber抢市场。
缺点:

1.不尊重用户,忽视建议,运营能力差。Uber在中国的运营存在弊端,对于客户的反馈不及时或者不专业导致的问题堆积越来越多。

2.Uber在国内没有研发团队。人们常说因地制宜,每个城市都会有不同,每个国家更是这样。例如封禁账号的事,许多无辜用户被Uber莫名地封禁账号,明显是他们的系统上存在漏洞,但在国内损失都是客户来承担。

和Uber对比,滴滴的优势在哪里?
1.发展优势:滴滴快的在国内的布局速度和广度。Uber是城市经营模式,而滴滴的优势则是人民群众。滴滴在国内许多二三线城市都可以使用,和Uber比起来早已经抢占先机。在着重点方面,滴滴更重司机,Uber更重视用户。除非Uber有绝对市场占有率,不然滴滴的司机市场会越来越大。
2.其他优势:滴滴不仅拥有微信和支付宝的支持,更凭借自己的产品线对Uber进行压制。滴滴的切入点是出租车,这本身就是拥抱人民群众——用户和出租车司机。而且滴滴的产品线非常广,目前已经就有租车、专车、顺风车、快车、代驾等等。
但是滴滴也存在许多缺点:打车不补贴,用户打不到车,快车接单经常距离远等等。同时,很多司机师傅抱怨滴滴给的任务会很繁重,如果没有接到单完成工作量,还有扣除机制。
总结:

    滴滴在中国的竞争优势很大。滴滴是中国的本土公司,Uber是美国公司,属于“外来户”,按照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中国的同类业务几乎没有输的,这也是判断的标准之一。外来的公司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想要本土化,只有足够接地气,足够尊重用户才能做到。

 

 

滴滴与Uber的竞争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交际行为不断变化,单靠出租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城市生活中出行的需求。与此同时,两个便捷的app诞生了,那就是Uber和滴滴打车。撇开出租车不谈,这两个新兴产业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同行业之间的竞争。

首先是安全问题。

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安全性在重要性上远超过便捷程度。出租车都有专门的公司管理,便于追查,大公司的出租车是不会傻到行违法犯罪之事的,网上盛传的什么打车被拐卖一类的新闻都是黑车和违法的出租车。而对于Uber和滴滴而言,目前在国内并没有像出租车一样被广泛认知与接受,很多人还是只相信正统的出租车。而在国外,比如在印度,由滴滴快的投资的LOA在用户手机中占有的比例高达78.10%,Uber只有10.90%,所以对于让消费者信任并打开市场这方面,滴滴打车更为优越。

安全的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司机而言。我们可以发现滴滴会有一部分女司机,而Uber上很少有女司机。这是因为Uber在叫车的时候重点是自己的所在位置而不需要输目的地,输目的地也只是单纯用于计算预估费用,司机是看不到的。假想一下,一个西安市区的女司机,半夜接到一个前往秦岭的单子,她是不还是不去呢。而滴滴打车则可以提前告知,让司机也有选择的余地。

另一个就是价格问题。

弃出租车选择这两者的原因除了方便还有一点就是便宜,原理大致等同于专卖店的商品和厂家直销。剥去层层利润,可以帮我们省去不少钱。相较而言,Uber和滴滴打车在价格上没有明显差别。而但就个人使用情况来看,Uber中好车比较多,这里不指车的价格,而是舒适度。同样的价格,当然是舒适的车性价比高一些。而且Uber在打车的时候可以估算出大致费用,可以避免浪费,也可以与其他出行方式做一个便捷的比较。而滴滴打车不能预估费用。

第三个就是人性化。

便捷的电子行业总少不了恶意刷单的存在,为了防止这种现象,两个软件都有当日取消次数过多不能再次预约的设置。Uber在首次连续取消几次之后,只会冻结一段时间,可以继续使用,对于有突发情况的使用者来说,不会太过影响试用。但是在多次取消之后,账号会因恶意刷单而被封。滴滴规定每个乘客每天只能取消三次,下一单再取消,当日就无法继续下订单。与Uber相比,对于真实有突发情况的人来说确实可能造成不便,但从长远角度来想,则会更好地维护这种行业纪律。

第四是综合性。

滴滴打车专注于打车,滴滴打车的商业初衷很简单,这也是其商业模式,就是整合线下出租车资源,打车的消费者到一个平台上,为他们提供打车和接客的服务。而Uber还加入了生活服务的元素。搬家业务,送圣诞树,一键呼叫直升机,午餐外卖,一键呼叫CEO,及时快递服务,一键呼叫周公等。打车服务,其目的就是满足不同群体对打车服务的不同需求。从以上优步的业务方位划分来看,就不难看出优步业务拓展的渠道和目标群体。

几年前,在大城市中,上下班高峰时期的出租车打不到是常有的事,而司机也经常会有不希望去的地方和区域,但在此之前也没有非常好的解决办法,而移动互联网叫车的方式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从打车需求上看,也有高峰和不繁忙时间,背后也是经济学中的供给和需求平衡价格。在上班和下班高峰时期,需求是大大超过下午,傍晚等这些非高峰时期的价格。那么从经济学本身的角度看,价格就不应该相同。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专车业务是近几年才有的新生事物,然而短短几年时间内发展却起伏跌宕。近日Uber广州分部被查的消息已经传得沸沸扬扬,而刚刚走到一起的滴滴快的专车业务也不好过,继专车新政引发大量争议之后,专车服务再一次被置于风口浪尖。竞争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从来更好的进步。任何一款产品要保持平稳的顾客忠诚度,必须满足顾客需求,并以之为引导更新产品和服务。互联网打车软件需要不断完善软件功能,为乘客和司机提供更多保障,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

 

 

滴滴与Uber的竞争分析

 

    就大学生群体而言,现在出行但凡选择打车就会拿出手机点开手机软件来打车。似乎实实在在的坐出租车打表已经成为一种极不经济,不理智的行为。滴滴与Uber则是现在打车软件的主流,本文将主要对滴滴与Uber这两款主流打车软件的竞争进行分析研究。

    可以说,滴滴是我们国内接触的最早的一款打车软件。被誉为“打车神器”的滴滴打车由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在2012推出,其从2014年1月份开始的与快的的补贴大战堪称惨烈。据双方公开数据,在历时近半年的补贴活动中,滴滴打车补贴规模超14亿,快的打车也补贴近10亿。这场“烧钱血拼”的补贴大战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效果,就连街头巷尾的大爷大妈也知道了可以通过软件打车。从年初发动大战到3月底,滴滴打车用户数从2200万暴涨到1亿,日均订单从35万增长到521.83万,这个订单量甚至超过了同期淘宝的移动支付订单量。来自美国的Uber则是在今年才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推广的。就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下载Uber还是是听同学介绍的它首单减30的优惠措施。所以可以说,滴滴和Uber的推广就是两个字“烧钱”。

    快的与滴滴合并之后,滴滴一枝独秀的场面并没有持续多久,Uber的出现又掀起了PK大战。同时下载有滴滴与Uber的用户不难发现,一场新的市场份额抢占赛已经拉开序幕。以西安为例,Uber推出7折行之后滴滴马上推出了圣诞6.5折的优惠活动,Uber随后又推送了圣诞5折出行的消息。此时,消费者也是“坐收渔翁之利”静观其变,从最经济实惠的角度出发选择打车软件。除了市场占有率的竞争,其实从软件自身也是存在竞争的。Uber以简洁大气的用户体验而吸引了大批用户忠诚,而滴滴更侧重的是多样化服务从最开始的单纯的呼叫出租车经过3年的发展,滴滴成长为涵盖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及大巴等多项业务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来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可能不同的用户会有自己不同的偏好,滴滴与Uber还是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用户,确定自己的风格,走出自己的特色。打价格战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滴滴与Uber应该更多的在软件的用户体验上多下功夫。

    从运营模式上看,滴滴首先当用户有打车需求,通过打车软件提出需求,这个需求就会被发送到滴滴的服务器上;其次,通过与百度地图的合作,将用户所需的信息反馈给用户,即选择起点与终点,给出预估价格,再将用户信息(包括所在地、目的地、联系方式)发送给滴滴打车的搜索界面供司机使用,司机对用户的信用评价以及用户对司机的信用评价,双向选择是否进行服务或消费;最后,如果拒绝则从头开始,如果成功打车则通过第三方软件支付宝进行支付,用户和司机都可以获得滴滴提供的优惠,实现互利共赢。从运营模式上,我个人会更倾向选择Uber。Uber叫车过程相对更简单易行,选择终点之后从接单上车到下车完成出行的整个过程都十分便捷,尤其是Uber可以自动付款的设计使用户和接单司机多了更多便利。

    除了用户方面的竞争,Uber和滴滴在吸引司机方面的竞争也悄悄展开。其实,确保足够的司机也就是缩短乘客等待时间的关键,也是提高用户满意度的关键。司机的数量与质量是滴滴与Uber出行市场规模扩大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目前,两家公司都在通过额外的奖励来吸引司机。相比之下,Uber提供了更高的奖金,以图扩大规模。在高峰期,两家公司都会提供额外奖励。此外,通过推荐好友以及获得较高的评价,司机还能获得其他奖励。 

滴滴与Uber的竞争可以说是在体现在方方面面,至于未来两个公司会不会合并我们不妨可以大胆畅想。

相比较而言,滴滴打车宣传做的比Uber更好一点,市场占有也更大一些,好多人都只知道滴滴打车,却不知道Uber,说不好哪一天两家公司合并,成为电子商务的又一大巨头                              

 

 

滴滴与Uber的竞争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人们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无不和互联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三年前的我们可能还天天对天天要做饭烦恼,为抢公交抢出租车挤破了头,出去旅游经常到了晚上找不到房子住,买东西还要去商城里找,但是随着互联网这两年来的普及与优化,我们看到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更加紧凑了。买东西现在可以淘宝京东,吃饭现在可以美团饿了吗,火车票机票酒店也可以在网上提前预定,而出行也可以选择Uber和滴滴。随着互联网市场的不断的扩大,各个公司们也开始了明争暗斗,互相分食这个大蛋糕。而怎么样的公司能够获得优势呢,就拿滴滴与Uber的竞争谈一谈吧。

我是一个Uber的用户,接触实在这学期刚开始的时侯,作为一个本省的学生一个月回一次家,需要坐车从学校到地铁站。上学期的我一般都会选择和别人拼车,当时用过滴滴,但是经常遇到从地铁站叫车之后司机在路边看见有人在等就拉了别人(估计是考虑到学校太偏,回来的时候不好拉到人),之后打电话说堵车让我退单。因为比较气愤所以就再没有用过,这学期来了之后周末去市区看电影时同学用Uber叫了车并且向我推荐说Uber是系统派车不会出现没人接单的情况,果然刚点了交车时候,一个师傅就接了单并且顺利的载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并且打75折很便宜,之后就一直使用它。

Uber的补贴是非常大方,像只要拉一个新用户可以获得30元优惠,且基本每个月都会有很多次的75折机会,司机素质方面也比滴滴略胜一筹。但是目前Uber的车并不多,在三四线城市像我家宝鸡都没有车,而且就算在西安这样的一二线城市里,非闹市区都经常是处于无车状态。滴滴打车近期又推出快车和专车,优惠又进一步加大。滴滴的车比UBER来说会比较多,大部分地方都可以打到车。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在平时不是节假日的时候学校门口基本都不会有太多的出租车,用Uber的话经常没有车但是滴滴的话却很快能找到。但是虽然滴滴近期的优惠是加大了不少,但是跟uber比起来那简直是没得比。反正它会尽可能的不会让用户免费坐车。而且司机的素质也良莠不齐。

然而作为像滴滴Uber这样的公司,仅仅只是面向用户是不够的,你还需要给予司机更多的利益以及得到政府的支持。像Uber就是希望满足广大的顾客,给与他们更多的优惠来获得市场的份额,达到盈利的目的。但是 司机会刷单,政府会监管,将Uber的定位拉到滴滴出行目前的位置上,不平衡就有反抗和套利。Uber希望拖延这个过程,因为他需要用户和收入来维持自己的口碑和高估值,资本市场盯着用户量和收入,决定估值和投资额度,在没有取得市场份额优势之前和滴滴在同一平台上决斗的换,胜算太低了。但是正是这个问题导致烧钱太快,如果融资跟不上的话,司机也不买账,顾客也不买账,所以Uber目前在我们国家的形式还是比较险峻的。而合作公司的话,Uber采用的是百度地图,而滴滴的话则是因为合并和阿里巴巴腾讯都有了关系,现在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app支付宝和微信上都出现了滴滴出行的借口。让我不得不对Uber未来的发展感到担忧。Uber 长期沿用自己的模式,在我个人看来是不适合的中国市场的。同样是两年多的时间,Uber在中国不到二十个城市上线,反观滴滴,已经积累了800万司机,2亿用户。能想象一下 Uber 新进入一个城市,结果发现当地市民已经用了快半年滴滴的场景吗?在时间就是金钱,就是流量的互联网时代,Uber 约扩张只会越举步维艰。历史证明在中国,「星火燎原的农村包围城市」总是比「以大城市为中心好用」。毕竟是客场作战,打车软件鼻祖 Uber 反而沦为了一个追赶者的角色。Uber更喜欢在一个城市纵向发展。就像最能表现在每个城市的营销当中都依据当地的文化和环境,常常能做出非常吸引人眼球的活动,所以说很多时候,Uber 甚至不是一个打车软件,反而成了大众点评APP 的竞争对手,然而这样高频率的营销活动的实际价值,对于 Uber 推广的帮助几何又需要进一步的考虑。而滴滴的营销风格一直都带有浓浓的中国特色,常常给你发一些短信告诉你有什么优惠,有什么活动。在我看来,还是滴滴的做法更适合更广阔的群众。其实目前来说也不得不承认,滴滴已经胜利了。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能更加的接地气才能说明你更有真本事Uber在美国取得傲人成绩后,一直致力于开拓海外市场,并已经积累了一定海外经验,深谙讨好不同地区用户之道。Uber进入中国市场之初,为迎合中国用户的支付习惯,特意接入了支付宝支付。这种“接地气儿”的做法使Uber在进入中国市场初期业绩不俗。但从今年开始,Uber却显示出一系列“水土不服”症状,公司被查、专车服务叫停等等风波不断。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禁止私家车参与商业运输,如果Uber仅与汽车租赁合作,很难满足其市场拓展的需求,于是媒体爆出“私家车主挂靠租赁公司”的现象,专车服务走进灰色地带,也由此引发一系列灰色并发症。Uber前期的成功来源于“接地气儿”,而现今的困境则来源于还不够“接地气儿”。【http://www.ciweek.com/article/2015/0527/A20150527567845.shtml】而且干什么都要强强联合,有肉大家吃。相比于Uber,滴滴靠着和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关系宣传得到更加的充分,用户也十分的多。互相各取所需,强强联合,有肉不仅可以一起吃,吃得还很香,何乐而不为?

我们要抓住目前的机会,吸收经验,实现自己的价值,完成更加辉煌的事业!

 

 

 

 

 

 

Uber与滴滴出行的竞争分析

 

Uber(优步),是一款移动打车APP,由Uber公司开发,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提供载客车辆租赁及实时共乘的分享型经济服务。

滴滴出行,中国本土的一款打车APP,由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公司致力于打造一站式出行平台。

经过长久的国内打车软件之争,可以看出,滴滴在各个方面一直模仿和跟随Uber,利用先天的本土优势,获得了国内大部分的用户市场。而Uber作为国内市场的外来者,靠着其创新的理念和本土化的营销策略,获得了立足之地的同时,正在一步步的蚕食滴滴的市场份额。接下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发展历程及产品定位

    Uber作为全球打车软件的鼻祖,公司成立于2009年3月,最初名为UberCab,

推出出租车预约服务,2010年7月在美国旧金山正式营运。2011年12月在美国以外扩展业务。2012年7月推出非出租车车辆服务。2014年7月在中国大陆北京正式运营。

滴滴出行(曾用名:嘀嘀打车),公司成立于2012年6月,同年9月在北京上线,最初开展的服务同为出租车预约。2013年底占有了60%以上的国内出租车打车市场份额。

2014年7月,Uber在北京上线,最初仅支持Uber Black一类高端商务车型。

2014年8月,滴滴专车上线,同样进军商务高端领域。

2014年8月,Uber在国外首次推出UberPool,通过算法实现用户共乘拼车。

2014年10月,Uber在国内9个城市推出People‘s Uber(人民优步),将其定义为公益性搭车服务,价格大幅低于其Uber Black以及Uber X产品。

2015年5月,滴滴在全国8个城市推出“滴滴快车”,同样为公益性搭车服务。价格低于其专车和出租车产品。

2015年7月,滴滴上线顺风车服务,让车主在日常上下班途中可以捎带顺路乘客同行。同月,滴滴上线了“滴滴代驾”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滴滴出行为朋友家人呼叫代驾司机。

2015年9月初,UberPool在国内部分城市上线,命名为人民优步+,为国内乘客共乘拼车的首创。

2015年9月底,Uber在华推出 UberCOMMUTE(优步同行),定义为顺风车服务。

2015年10月,滴滴在其快车产品下推出拼车,同样为共乘拼车服务。

通过对Uber和滴滴的发展历程分析,可以看出,滴滴模仿了Uber绝大多数的产品,利用了本土优势将Uber早起在国外推出的服务落地生根。截至2015年12月,滴滴只有顺风车是首创,而其代驾服务,在国外类似产品已经存在许久。

Uber目前在中国已入驻20多个城市,产品有 People‘s Uber(人民优步)、UberPool(人民优步+)、Uber X(优选轿车)、Uber Black(专车)几类主打产品,在武汉还有日常营运的Tesla(特斯拉)产品。

滴滴目前在中国已入住80多个城市,从呼叫出租车开始为生长点,之后便开始模仿Uber。滴滴推出的滴滴专车(细分为舒适、商务、豪华)针对Uber的优选轿车和专车、滴滴快车和拼车针对Uber的人民优步和人民优步+。

而Uber则是模仿了滴滴的顺风车业务,推出UberCOMMUTE(优步同行)。

 

 

    二.产品界面以及交互

滴滴在2015年9月进行了品牌重新设计,包括品牌形象和APP的界面交互,旨在“去出租车化”,但是却越来越靠近Uber。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

                       

上图为滴滴出行改版后的LOGO

 

上图为Uber的LOGO

 

 

               

滴滴出行APP主页面                        Uber APP主界面

 

                

滴滴出行 APP 侧边栏                       Uber APP 侧边栏

               

 滴滴出行 APP 推荐页面                        Uber APP 推荐界面

 

                

   滴滴出行 In-APP弹窗                          Uber In-APP弹窗

               

 Uber 首创在车辆图标上做设计            滴滴也在车辆图标上做设计

 

综上可以明显看出,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滴滴在APP端在处处模仿Uber,从2014年使用嘀嘀打车到现在,经历过很多版本的迭代,明智的用户不难看出这个事实。

 

 

三.营销以及本土化

Uber在全球都非常擅于市场营销,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其本土化的市场活也是层出不穷,创新的同时却也被竞争对手滴滴不断模仿。

2015年4月,Uber上海一键呼叫直升机。

2015年7月,滴滴西安同样推出呼叫直升机。

2014年万圣节,Uber广州推出一键呼叫吸血鬼司机。

2015年中元节,滴滴推出“尖叫专车”。

2015年3月,Uber在杭州推出一键呼叫摇橹船。

2015年6月,滴滴同样推出了滴滴打船。

2015年7月24日,Uber发布全球冰淇淋日的海报。

 

2015年7月28日,滴滴发布滴滴战车的海报。

 

2015年11月20日,UberStation(优步站牌)在西安落地,发布海报。

 

11月26日,滴滴车站落地西安,发布海报。

 

 

 

四.市场扩张策略

滴滴和Uber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通过低价和补贴扩大市场,增加用户和平台司机数量。

从用户角度:

2014年上半年,滴滴和快的还并未合并,国内主要两家打车平台通过疯狂的补贴,抢占国内的市场,培养用户的打车习惯。

滴滴从乘客车费立减10元,司机补贴10元,到乘客返现12-20元,再到最后慢慢的没有补贴,滴滴通过互联网公司冷启动的老套路——补贴,成功抢占了大部分市场。

到了2015年,滴滴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级的用户和平台司机,加上与快的合并,市场份额已经稳固,便没有了大额的补贴。10月以后的补贴都只是上限5元的9折左右优惠券。

Uber作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创业公司,加之百度的投资,在补贴方面也丝毫不逊于滴滴。就其产品人民优步来看,定价比滴滴的快车低,一些城市还有长期的折扣。就西安来看,目前的75折优惠使用后,价格已经比滴滴快车的拼车要便宜。这样有利于快速抢夺滴滴的用户市场。

从司机角度:

滴滴在前期通过新司机注册奖励还有早晚高峰的倍数奖励,平台司机数量获得了较快增长。在用户增长的同时,订单量也在增长,属于良性循环。

但在2015年后期,滴滴开始向平台司机收取高达23%的平台费,大部分司机开始转向Uber,但是部分司机因为订单量的原因没有办法完全抛弃滴滴平台,只能选择接受,总体来说滴滴的市场份额正在流失。

Uber 在进入城市初期,会以高额的奖励吸引司机入驻。就西安来看,目前Uber对于评分较高并且接单数目多的司机会有平峰期1.3倍、高峰期高达3倍的奖励,并且人民优步不收取司机任何平台费用,这对于司机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Uber还存在Surge动态溢价机制,用车需求高的地区费用会动态上调,上调的费用全部归司机所有,这样就很好的刺激了司机的活跃度。

综上分析,在2016年Uber和滴滴如何维持并扩张各自市场份额,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Uber和滴滴都旨在对人们的出行交通进行变革,这属于一个全新的领域,更多需要的是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许多的壁垒,包括对传统出租车行业的挑战,以及政策法规的束缚。在交通运输部对互联网专车的方案正式确定之前,一切都有变数。新业态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新旧业态之间有一些冲突和摩擦,但所有的变化都是以让出行更美好为前提的。有竞争才有进步,也才有了消费者丰富的选择。

 

 

 

滴滴与Uber的竞争分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APP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打车软件作为一款立足于LBS的O2O打车应用也被开发出来,主要面向乘客和出租车与私家车司机,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自2013年末至今,吸引了各大媒体的眼球,引起了广泛关注。

关键词:滴滴;Uber;竞争;分析

一、  背景

2009年,打车软件鼻祖Uber诞生。最初,Uber只有林肯城市轿车、凯迪拉克凯雷德、BMW 7系列和梅赛德斯-奔驰S550等车系可供选择,提供的是高端商务轿车(专车)服务。2011年,Uber两次融资,总额共4950万美元。这一年,Uber推出了低价预约出租车(打车)的服务。2012年,Uber进军非出租车共乘(拼车)服务。紧接着,一些列中国拷贝的打车软件接连上线:摇摇招车,快的打车,嘀嘀打车,大黄蜂打车,打车小秘等等三十多种打车软件,竞争激烈。后来,巨头登场。阿里资本宣布投资快的打车,腾讯投资滴滴打车,百度投资进入中国市场的Uber,共同拓展亚太市场。从一开始的30多家打车软件企业的自由竞争到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双雄争霸的“价格战”,再到二者合并成一家更大规模的公司与Uber竞争,二者将何去何从?我们慢慢来看。

(一)    Uber,打车软件鼻祖

Uber于2009年诞生于美国硅谷,它希望为人们提供一种“即时叫车+专属司机”的服务。截至2014年10月,Uber已进入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50个城市,相当于一年中平均1.8天进入一个新城市。Uber种子轮从两个联合创始人20万美元开始起步,到天使轮一共融资125万美元,然后从A轮开始,B轮、C轮、D轮、E轮,现在达到最新的估值大约是500亿美元,如此惊人。

Uber为什么会有如何高的估值?

首先,纯粹从一个用户的角度来说,在人人有车的美国一旦用上了Uber就再也不叫传统出租车,有的甚至说它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大致原因主要有Uber的车都比较干净整洁,司机素质较高,可以随心选择车型,还有手机车充糖果纸巾等。总的来说,Uber改变了传统的打车体验。其次, Uber采用了一种共享经济模式,对私家司机的闲暇时间进行充分利用,也就是说Uber利用了碎片化的资源。即Uber重构了供需市场。也许你会质疑如果一个城市Uber出租车太少或者太多,都会打破一个利益需求的平衡,对于这点,Uber公司有独特的所谓travelling-salesman problem算法,这个算法让一个城市拥有最少的Uber出租车,最有效率的满足全程需求。这也是第三点,有独家技术基础。但是仅仅作为一个有技术的打车app还是不够的,因此,Uber市场巨大也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Uber表面上看是一个简单的打车软件,其实它做的是一个出租车公司的生意,打造出了一个虚拟的出租车网络。最后,还有一个潜在的很重要的点,Uber拥有很大量的关于一个地方人流与车流的数据,在这个以数据信息为重点的时代,数据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城市的构建也有一定帮助。

(二)    滴滴,坐上了蹿天猴的创业公司

滴滴快的尽管还没有上市,但是据媒体指出,滴滴快的在获得最新的一笔25亿美元的融资之后,估值将超过150亿美元。我们先不管这是资本造福神话还是资本泡沫,来看看被称为“打车神器”的软件有何特别之处。

2012年,滴滴打车在北京中关村诞生,9月9日正式在北京上线。2014年5月20日,滴滴打车对媒体宣布,公司名称正式变更为“滴滴打车”。2015年2月4日,滴滴公司CEO程维在其年会上宣布,公司首席运营官柳青正式出任滴滴公司总裁,将负责更多公司日常业务运营。2015年2月14日,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进行战略合并,成为了一家更大规模的公司。我们可以看到,仅仅3年时间,滴滴打车用户超过一亿,与Uber一样没有完成IPO却估值都非常非常的高。那么它又是为何发展如此之快呢?

首先,滴滴打车有广阔的市场。几乎每个一二线城市都存在打车难的情况,有的时候一两个小时才能打到车。滴滴打车既能降低出租车的空载率,又能解决打车难的问题,这无疑会火。除去市场,滴滴打车能够以与小米媲美的速度融资,它利用本土优势,抢占中国市场。等等。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二者的异同点。

二、   滴滴打车

(一)    滴滴简介

滴滴打车已经成立三周年之久了,现在已经家喻户晓了。滴滴打车最开始发布的时候广告词是:嘀嘀一下,让出行更美好。今年九月份,滴滴打车品牌升级,从最开始的单一出租车打车软件到涵盖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以及大巴等多项业务。

在滴滴打车出现之前,出行问题一直困扰着城市居民,传统的路边等车、拦车、司机与乘客繁杂的沟通,还可能被拒载,滴滴的出现,打破传统打车市场格局,利用互联网优势,让出租车司机接受线上叫车,架起线上与线下的桥梁,从乘客线上叫车到下车线上支付车费,形成了一个完美的O2O环。减少了乘客等车的时间,帮助乘客分配最近的出租车;降低了出租车司机拒载的可能性,司机根据乘客目的地按照意愿出车,按照意愿接单;节约了司机和乘客的沟通成本,降低空乘率,最大化节省司机双方资源。根据最近的使用情况看,滴滴打车根据乘客的信息,高效合理地分配司机、车辆,实现司机和乘客等的多赢,让道路有效地利用,人流更快流通,缓解了传统打车方式的难题。滴滴打车开拓了一个新市场。

这个新市场正蒸蒸日上,滴滴打车也在不断成长,今年九月,滴滴打车品牌升级,已经成为了涵盖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以及大巴等多项业务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在专车领域滴滴还推出了顺风车服务,顺风车为乘客又节省了资源,还为司机挣了一笔外快。

(二)    滴滴现目前市场

滴滴打车的官方定位是:无需人工电话,高效准确的打车应用,对用户来说是一种快捷、可控的打车应用,适用于有打车需求的智能手机用户,出租司机;核心需求是解决乘客打车难,司机空跑率高的难题;免费打车,不收调度费,与正规出租车合作,乘客体验与日常打车一致,在高峰期加价打车,提高接单率,降低毁单率,使叫车流程简单,在智能手机上普及,与出租车公司合作覆盖大多数出租车司机。

根据目前的调查,滴滴打车目前占市场的份额为百分之四十四;客户端下载量排名第一;日订单比例在全国也排在第一。市场热度在不断上涨。现目前的主要竞争对手有Uber和快的打车。

(三)    滴滴特点及优势

滴滴打车有两大特点,一是无需拨打人工电话,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周围行驶的出租车,对着手机说出你所在的位置以及目的地就可以叫出租车;二是可以及时看到要接你的司机车牌,电话及所属公司。改变了传统的等车拦车打车方式,把线下与线上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完美O2O环。滴滴打车支持线上支付也是一大特点,平时打车找现耽误时间,线上支付让乘客可以直接下车走人,方便快捷。

滴滴打车的优势就是很本土,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出租车司机合作,诚实可靠。滴滴不断推出新的功能,快车和专车,优惠又进一步加大,较Uber滴滴的服务范围更广阔一点。毕竟Uber是由美国进入中国的,一开始有点水土不服,滴滴更适合中国人打车的习惯。新推出的专车,顺风车,拼车功能也是顺应一些城市居民打车习惯应运而生的,比如拼车,这种现象在很多城市都存在,是一种更省钱的打车方式。

(四)    宣传策略

最开始滴滴打车用出租车群体背后的巨大客户群体进行宣传,获取海量用户,建立连接,在建立连接的时候进行大量的补贴,激发司机在平台上接活,激发用户在滴滴平台上叫车,这个阶段滴滴打车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获取海量用户,促使用户和车主打车习惯的行成,改变传统打车模式,改变消费习惯。最开始是滴滴打车自己掏钱进行补贴,补贴双方为司机和乘客,这一行为目的是可以留下司机和乘客,后期滴滴与腾讯成为战略伙伴,开始在滴滴平台发放“滴滴红包”。前期滴滴打车自己掏钱发红包,后来又邀请了搜狗、蒙牛、京东等企业来发红包,用别人的钱和背后广大的用户来帮自己宣传,产生了指数式传播,延续了微信红包和关系链传播的方式,让滴滴打车一夜成名。正是这种“去中心化”的病毒传播,导致了滴滴专车的用户呈现“指数式”的增长。滴滴打车的产品越来越多、消费场景也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以滴滴平台为中心,用户、滴滴服务相互连接的网络,这是一个产生群体交互的智能网络,在这个阶段滴滴打车必须通过大数据手段分析用户行为,了解用户兴趣、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甚至还要有预见性,预先判断消费者的行径,喜欢的车型,并把他们的需求推送给对应的司机。而对于司机,也是一样的,了解他们的交接班时间、地点、喜欢接什么样的活、在哪种情况下会拒载,对这些数据整理分析,匹配合适的乘客和司机,滴滴使用一种虚拟货币“滴米”来调度,滴米值越高,就越好抢单。在智能环境里面,滴滴平台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激发司机和用户,增加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既可以优化用户体验,又会激发平台用户的参与感和热情。在互联网时代,滴滴用了“激发营销”的方式,为用户制造全新的“消费场景”,通过给用户派发“代金券”来激发用户体验新产品,则是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效率来推广了“滴滴专车”的服务。

(五)     盈利模式

  1. 大数据的采集。我觉得这是一种间接地盈利方式,之后的几种盈利模式都是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滴滴打车和百度地图等合作,乘客使用滴滴打车时会打开地图进行定位,会记录乘客打车的起点和终点,汇总所有的信息一起,会形成一种类似商业地图一样的东西,这些数据就像是城市的一个个虚拟建筑,有高有低,出现频率高的地方,建筑就高,反之就越低。这些数据是很有用的,利用这些数据腾讯和阿里就能分析乘客的消费行为和常用出行路线。
  2. 信息的价值。通过滴滴打车获得的全国数十亿人的数据,是一份价值昂贵的信息,这也是腾讯不惜花上数十亿人民币来购买的信息,这么庞大的精确的详实细致的数据就是信息的价值所在。
  3. 商业住宅与商业地产的规划咨询。大数据能提供更好的建议,发现更多的商机。
  4. 实体店与虚拟店相结合。
  5. 市政建设的规划。
  6. 分析打车频率与常用地点后,腾讯就基本掌握了城市道路的利用率与堵车节点,由此出发可以给市政建设部门提供数据支持,来改善交通,缓解堵车现象,提高城市道路使用率,甚至可以细化到给每一个消费者提供道路规划。
  7. 支付方式的改变。因为线上支付,促使存款,给支付宝,微信,财付通等带来商机。加大电子交付替代纸币的速度。
  8. 滴滴打车还帮忙打广告,获得一定利益。
  9. 滴滴打车软件本身就是以盈利为目的。每天花费在软件上的流量,还有协商好的每单的可观利润,滴滴打车前期利润可能不大,因为要发红包,后期接单数量上涨带来的利润就比价可观了。

(六)    竞争战略

滴滴打车作为中国本土的打车软件,使用一种接地气的推广方式,以最快的速度覆盖数十亿人。使用激发营销,以病毒式的指数增长帮助其推广。

地推和口碑相传。从最初的个人到自己的圈子再到圈子与圈子的推广,由最开始自己掏钱发红包,优惠,让用户愿意去使用,积累下好大口碑,它也实实在在解决了打车难得问题,好的口碑相传,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下载并使用滴滴打车。

自下而上的宣传。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很重要,但是自下而上的方式更适合国情,在二三线城市,出租车司机和消费者的线上意识观念不强,这种自下而上的效应让滴滴打车在这些城市的推广毫无阻力。

三、   Uber

(一)    Uber简介

Uber作为这个软件打车行业的鼻祖,比滴滴打车先出现,滴滴打车就是借鉴了美国Uber的想法结合中国实际开发出来的,所以说Uber是软件打车行业的鼻祖不足为过。和滴滴不同,Uber提供私家车载客服务,由此在美国出现了每天使用Uber的人可能比拥有私家车更省钱的说法。Uber是在面对美国糟糕的的士服务下,应运而生的。在美国,打车也是一个噩梦,很少有人享受打车的过程,有时打车也是别无他法,面对司机敷衍的态度和不尊重,Uber巧妙地运用了客户的失望和需求,建立了新的出行方式,改变了私人出行的方式。使用谷歌地图查看离你最近的车,还能在等车时查看司机信息;车辆通常是由装备齐全的轿车组成,到达目的地向你的卡收费,Uber解决的问题包括:有些城市出租车基础构造差,服务糟糕,态度散漫,车座脏乱,敷衍待客,迟到晚到,司机不接受信用卡等等。

Uber进军中国市场的路首先是从上海开始的,滴滴打车在2012年提出,Uber在2013年进军中国,可以说在这个时候它们已经形成了竞争关系。Uber在中国的称号叫中国Uber,确实是在考虑中国的国情,Uber选择和租车公司合作,这点与滴滴有所不同。

(二)    Uber现目前市场

 Uber一开始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美国的士的服务,所以它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改善的士的舒适度,所以Uber为不同层次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方案。Uber根据打车用户的收入水平,将用户分为不同的群体,主要有个中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中低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由于Uber自身强大的实力,以及其“Uber for everything”的宗旨,Uber在细分市场上选择将所有的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因此推出了多种差异的打车服务,来适应满足不同打车群体的打车需求,基础打车服务按照服务价格从高到低可分为:UberPool、UberLux、UberSuv、UberBlack、UberTaxi、UberX;Uber追求给用户带来乘车的方便时,也带来良好的乘车体验和心里满足。

Uber的市场定位采取迎头定位。在滴滴占据打车市场的前提下,用其强大的实力和领先的技术闯入人们的视野,以提供更多的补贴和福利,更让广泛的打车服务和生活服务在中国获得市场。

(三)    Uber的特点及优势

Uber的车型一般比出租车高档一些,Uber提供的是无拒载服务,使用Uber需要提前预约,而不是即时打车,Uber在中国叫做优步,也支持支付宝付款。

Uber是为了改善出租服务,打造全方位无死角的优质服务。他们都包括了手机叫车、安全支付、优质服务和司机评级等改善方式。滴滴和Uber都只是充当了联系人的角色,它们为附近需要车的人联系司机,计划打车方案,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它们不仅改变了叫车的方式,还改变了车辆拥有制度和交通出行。

Uber使用的是私家车,使用Uber可以降低私家车的需求,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其实这种出行方式的软件一定程度上都有利于改善交通,改善环境,减少私家车的拥有,节约能源,用智能的方式把车辆分配到需求高的地方。

(四)    宣传策略

在这里Uber和滴滴打车一样,都是在改变和培养消费者的习惯,Uber通过补贴福利形式发展司机数量,让司机多跑起来,留住司机和乘客。Uber还通过发展生活业务来推广优步市场。在美国最开始是让别人体验,然后体验过的乘客就撰写体验报告,来获得好的口碑让更多人关注到Uber。在中国Uber和滴滴,甚至其他移动端公司一样,提供补贴吸引试用折和消费者,再进一步留住消费者和司机。

(五)    盈利模式

  1. 租车服务有着极高的时间敏感度——当一个市场对时间越是敏感,相应的商机就越是有利可图。
  2. Uber对其提供的租车服务于定价性。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段价格会相应改变,进一步提高了利润。
  3. 在中国Uber同样使用的是支付宝,但是Uber的车费是直接划到Uber账户的,一周后再给司机结算,这里可以发现,Uber就有一周的稳定现金池,只要市场足够大,Uber可支配的现金就越多,这样的现金流带来的收益非常大。
  4. 生活服务收入,这也是一块非常大的利润点,但是这点在中国并不明显,在中国Uber的目的是增加司机数量,打车服务不是其盈利点。

(六)    竞争战略

各自渠道发优惠码,打车之后邀请一个人就有优惠券,比出租车便宜不少。

四、   滴滴与Uber的优劣对比分析

(一)    补贴策略

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在群众中掀起各种好奇与骚动的补贴策略。据一份由会计公司普华永道(PwC)为滴滴快的一轮融资准备的财务报告统计,即便是本土领军企业的滴滴快的在今年头五个月与其合作伙伴二者合计净亏损5.71亿美元,如果状况没有改善的话,保守估计企业的全年亏损或将达到14亿美元,另一方面作为竞争强敌的Uber今年6月份也表示会在中国投资10亿美元。开头提到这个策略让好多人好奇与骚动,其中疑惑最多的大概就是滴滴与Uber这样拼命补贴盈利何在?还有就是补贴不可能一直持续,一旦撤去这种优惠,那么顾客与司机会不会因为突然没有了优惠而弃之不顾?在这里就要提到消费心理,对于在中国市场圈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的公司不可能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普通民众都能看到的问题,其终极目的就是要先打开市场,利用优惠政策来留住司机和老客户并同时吸引新客户,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也会很艰辛,毕竟需要源源不断投入资金,但是也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客户的习惯,一旦在客户心中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和并让客户养成难以更改的出行方式习惯。这两家打车巨头公司在中国如此“烧钱”,显然意图明显,都在拼尽全力让客户养成这种消费习惯,以此来争夺中国交通市场。

我从知乎等各个网站了解了一下体验过的客户对这两个公司补贴力度的感受,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两点:

其一,优惠券使用门槛:

滴滴打车优惠券:用户必须要达到特定条件才可以使用主要是满减或者选择高级点的车才可以使用;而UBER打车优惠券则不同,显然门槛更低,用户只要使用UBER的打车服务,即可直接使用优惠券,没有存在“使用规则”按键。UBER打车优惠券对比滴滴优惠券,用户不需要耗费精力去查阅优惠券的使用规则,使用UBER专车服务,即可直接使用优惠券进行费用减免。抛开出租车与专车的服务与收费不谈,仅仅讨论滴滴专车与UBER专车的优惠券使用门槛。两者对比的情况下,滴滴优惠券耗费了用户太多的时间成本——花费在了解优惠券如何使用身上;UBER优惠券,用户无需在这个身上花费任何成本——打车给钱的时候,直接减免费用,甚至于可以叠加使用。

其二,优惠券使用时间:

首先,Uber来说,只要吸引一个新用户可以获得30元优惠,而且有效时间是3个月。所以呢,如果你有优惠,那么在10公里范围内打车使用uber几乎不用花钱,听起来就已经足够诱惑了;然后来看滴滴,滴滴的优惠比较不实惠,如100元的滴滴大礼包,分成了n个,然后n个是专场券(全部是满减),1-2个机场专券,终于出了1-2张快车券,结果是1-2块的,而且优惠券的时间大部分是在一个星期内,从这里看滴滴还是比较符合国内主流的,给颗甜枣但是不会让你轻易尝到它的美味的。简而言之,就是不会让客户白打车,毕竟也是要盈利的嘛。

从优惠补贴方面看,目前倒是UBER略胜一筹,毕竟民众贪便宜的心理被UBER抓的更紧,但是不可不说的是它的优惠方式确实更加实在。

(二)    效率

我们都知道滴滴采用的是接单方式,而Uber采用的则是派单方式。UBER派单机制的优势在于先通过精准的计算来分配给一个最适合的司机,这样一来就比较能够均衡客户和司机两方的利益,也就可以达到减少拒单的概率,保证用户第一时间用上车。其次再看滴滴,乘客通过滴滴发出一个订单后,系统会把这个需求推送给多位符合条件的司机,如果所有司机都拒绝后才会进行第二轮派单。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多个司机同时拒单的概率远低于一个司机拒单的概率。Uber上海总经理王晓峰曾强调,“用户需要一辆车,而不是周围有多少辆车,Uber的界面显示离你最近的车,到你这儿需要几分钟。”很明显,这种逻辑跳出了传统的出租车思维,所有的设计都是基于从用户端下手的,而且让用户最“快”乘上车是Uber派单率先考虑的。Uber的产品和运营逻辑其实是“重用户,轻司机”。或者说,Uber并没有把司机当做用户来伺候。而滴滴的逻辑则认为乘客和司机都是平等的用户,于是通过抢单模式兼顾了两个群体的需求。

 从这一局来看,Uber与滴滴好像不分上下,主要在于区域问题。如果是在某一个区域内乘客和司机越多,Uber效率就会越低,而滴滴则相反,乘客和司机越多效率越高。顺带一提客服,感觉到网上的吐槽主要针对Uber的客服只能通过邮件,没有电话,不方便用户直接沟通,但是或许多少也是因为不是本土,所以客服理念也有所不同。

(三)    共享经济视角

 分享经济的本质归根到底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中,“外来”的Uber的初衷是充分利用私家车的闲置资源,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它的运送对象并不限于人。这里强调“外来”并不是区别对待,只是再次强调观念不同所以切入点也大不相同。对于传统出租车行业来说Uber可能更像一个威胁,因此虽然Uber的专车服务广受消费者欢迎,但是无意中触碰了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利益,对此Uber显然并没有认输,反倒越挫越勇,用卡拉尼克的话来说就是:“未来只要是用交通工具传送的业务,我们都会尝试。”,试图传达这样一个意愿。一方面受到人们的广泛赞扬和拥护,一方面却受到多国政府及传统势力的禁止和抵制,做到这样一个极端也算是Uber的一个特色。

 对于滴滴来说,由于他本身就是以出租车起家的,最早做的就是让用户通过手机APP坐在家中或办公室里叫出租车,而且还有补贴,这对于出租车行业是积极正向的影响,极大地降低了出租车的空驶率,让出租车司机能够赚更多钱。他的切入点呢,则是在传统出租行业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改革与完善,厉害的是,它在这个过程中是为司机创造利益的,他的出现并没有像Uber那样刺激,而是比较自然的过渡并极好地融入传统行业。滴滴总裁柳青也曾在媒体沟通会上讲过,“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在出租车司机身上赚钱,我们不会破坏出租车行业,而是通过技术创新来改造它。”无论是做法还是表态,都不会引起“有关部门”的警惕和不满。再次,滴滴提供的按小时、按分钟出租的新模式无疑也是极受好评的,滴滴不仅仅有叫出租车、专车,还有推出拼车,也就是通过共享私家车资源,降低交通压力。至于代驾业务、校车业务,逐渐深入到出行市场的各个领域。

 说到底最终滴滴与Uber的竞争谁会胜出还是取决于市场的优胜劣汰规则。现在国内交通市场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也就是说谁抓住了大部分市场那么谁就在这场混战中胜出一筹。但是最终交通市场,也并非是不可调和的对立状态,或许在今后多方的竞争与合作追逐中可以找到一个均衡状态并共同保持这个状态,完成一个经济共享造福群众的大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亮.知乎[EB/OL].www.zhihu.com.2011-04-23

2.知乎用户.知乎[EB/OL].www.zhihu.com.2014-07-28

3.贺树龙. 打车软件沉浮:从百花齐放到寡头争霸?[EB/OL]www.tech163.com. 2015-02-13

4.ONE哥.Uber为何会有如何高的估值?[EB/OL]www.ikanchai.com2015-11-29

5.love13ange.《滴滴与UBER的优惠券分析》[EB/OL]http//wenku.baidu.com2015-05-27

6.西西整理.《滴滴打车与uber优步打车有什么区别 滴滴打车与uber优步打车优缺点》[EB/OL]http://www.cr173.com/html/61960_1.htm 2015/6/12

7.百度用户.《滴滴专车司机版星级低指派模式是不是就没有单子?》[EB/OL]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 2015-12-17

8.黑马哥.滴滴打车用了哪些营销方式推广滴滴专车                            [EB/OL]http://auto.sohu.com/20150115/n407822203.shtml 2015-9-23

9.百度用户.《Uber公司战略评估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7o3GQhpfBMeTeCGPN9mne7Fq617g-WnAs3XaUIg4AHP501N31Uvc6Zmlf5j_4lmapIs6iw8-oQl16SlUWigNTet1PVDMZu30XE5HPf8HxGG 2015-6-20

    10.放下678. 《滴滴打车和Uber商业模式分析》 [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RdEDHn9x7Y0z3CqbWK-RmRRRhVkdJAv_AwxigtbwPL--YvWUQ7cHA8ui5mEUY_AtdGE8tSRInI1kEi-RmKZLwUKDkZci4yivCUOj1mU8q3q 2015-09-05

11.贾英秋.《滴滴打车盈利模式研究》 [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rqWuD2wsQuNLJfgwCBKjL62-xJubOJWtXh8B5VhaiURswpFQzF8cciiPHbGfq5TaoxhThFCbjEEZcFmARzvpp-t61eue0KKlN0-SipO4-Tq### 2015-4-6

 

 

 

 

 

 

滴滴与Uber的竞争分析

一、各自发展现状与竞争现状

在2012年,滴滴和快的几乎同时诞生,那时候的它们是补贴大战中两个死对头,这两家公司几乎撑起了国内打的软件市场的整壁江山。但是谁也没有想到,2014年12月,它们竟然做了件大家都不敢相信的事——两家公司火速宣布了合并计划。合并后的滴滴快的,几乎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出租车市场还有专车服务市场的霸主。Uber在我们中国推行专车的时候,滴滴那时候还在和快的抢市场。就在这时Uber从国外走向国内,所以它必然会大热,但是同时政府出面干涉这也是早晚的事。或许中国需要的并不是Uber本身,而是Uber它运行模式中专车的这个创意。虽然Uber的界面简洁又实惠,但毕竟Uber不是本土的,所以在很多细小的方面一些操作并不是很符合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比如说中国人好像会更习惯用优惠券而并不是优惠码。即使没有滴滴,我想很快就会有其他的中国本土公司做出一个类似的并且符合我们自己习惯和特点的专车产品,因为Uber的模式是可以被很多公司模仿的。而就在这时滴滴和快的合并了,滴滴作为界面和操作都符合中国人习惯的产品,消除了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后,必定在某些方面占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二、各自的商业运行模式特点

就连滴滴的CEO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三年前那个差点被他放弃的滴滴,现在竟然成为国内一个现象级的创业公司。这当然与它的商业运行模式以及战略决策密不可分。首先,滴滴是从出租车作为切入点到专车然后其他。出租车已经出现很多年了,它有自己培育好的特定人群的用户,这样滴滴在切入增量市场的时候也保留了存量市场,用户的出行场景比较全面。其次,就不得不提滴滴的补贴,滴滴绝对是玩补贴的最狠的公司之一。滴滴的CEO就曾表示“两年的时间花掉15亿元,可以说我们是最烧钱的互联网初创公司。”两年15亿元这么多钱,滴滴都投入到哪了呢?对,没错就是补贴啦。滴滴几乎把这些钱都当做补贴给了乘客和司机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新的用户并且黏住那些活跃的用户。但这也引起了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开公司当然是为了要赚钱的又不是做慈善,像滴滴这样投入了如此巨大的钱财来拉拢客户让他们留下来,这样能长久吗,什么时候才能赚钱呢?当然是在它成为打的市场的老大后,它就会开始想出各种花样变着方法赚钱啦。以前出租车市场的常见的商业模式是出租车公司作为老大来控制司机还有出租车,但是类似于滴滴的打车软件它们的最终目的当然不仅仅是这些,它们更想要掌握的是那些需要打车的顾客们。到它既能能够掌握司机,又能够掌握顾客的时候,出租车公司自然也就会彻底变为那个最底层的服务者。到那个时候,它就会把出租车公司排除在外而仅仅将出租车司机还有顾客们绑定在自己的利益链中,建立属于它自己的壁垒。但是如果滴滴一直就仅仅只做出租车的话,那或许这样还是不可能持续的。因为这样的做法只是解决了效率问题,这还只是存量市场,这样的市场还是太小了,由于补贴而产生的边际效益递减会很快。所以,滴滴只是将出租车作为了出发点,从而衍生出了专车、顺风车、快车等,这也就是所谓的增量市场。司机们充裕的时间确保了出现增量市场的可能,这是出行领域里共享经济的范本。所以说,滴滴能够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变成如此现象级的公司,一定不是偶然现象,这都源于它不同于别人的运行模式。

而Uber的目标不仅仅是做一款打车软件,它倡导“为乘客提供一种高端和更私人的出行方案。”因此,Uber通过发动庞大的私家车群体,利用他们的闲暇时间,来解决消费者打车难的问题与一部分私家车闲置浪费的问题。Uber的这种商业运营模式让Uber成为了一种分享经济型企业,它的核心即为闲置资源的分享和价值的充分利用。Uber司机的接单模式与其他用车服务有着本质的不同。Uber结合对各地司机乘客分布的大数据分析通过后台系统为司机派单,有效地规避了这一缺陷。Uber商业运营的另一大优势就是动态定价,这也是Uber除了指派模式的另一核心所在。动态定价,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平衡了供给与需求,迎合了市场经济的态势。

三、各自的用户体验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浪潮中,市场需求推动着各企业的经济发展,而市场需求一部分来自于这些企业的消费者。因此,一个企业想要在众多竞争企业中脱颖而出,除了需要拥有正确与高效的商业运营策略以外,还需要将用户体验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之上。滴滴打车、Uber等打车软件的用户都可以分成司机用户和乘客用户两大类,只有在同时保证了良好的司机用户体验和良好的乘客用户体验的基础之上,这些打车软件才能够经得住市场“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从而蓬勃发展。

当乘客使用滴滴打车时,输入目的地,可以立即查看到行程的预估价格,然后司机就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目的地自行选择是否接单。由于滴滴打车的发展时间相对于Uber较长,所以滴滴打车的供车辆相比Uber来说会比较多,大部分地区甚至包括较偏远地区乘客均可以叫到车。相比之下,如果乘客在非闹市区使用Uber叫车,很大可能性会发现地图上显示的是无可用车辆。

对于滴滴打车的司机来说,自行选择接单可能是个相对友好的设计,而实则可能是对乘客用户造成了一些不利。设想一下,如果乘客处于较偏远的地域,则可能会出现系统已显示通知了十个甚至上百个司机却没有任何一个司机选择接单的情况。导致这种不太良好的乘客用户体验的原因之一是司机师傅会因为补贴或者红包等利益因素而非常带有主观意识地去选择是否接单。从商业的运营策略上来看,这其实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但是从乘客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滴滴打车应该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去培养司机的服务意识。但Uber在倡导司机的服务意识这一点上就做的很好。Uber没有采用滴滴打车这种抢单模式,而是使用了强制派单机制。当有Uber乘客用户叫车时,Uber会直接派单给司机,而且Uber不会告知司机乘客的地址,司机没有选择权,只能进行接单。对于Uber的乘客用户来说,Uber所采用的派单机制有两点好处:一方面由于乘客不需要输入目的地址就可以打车,这进一步降低了乘客打车的门槛;另一方面司机不知道乘客的目的地址,所以司机无法使用堵车或者距离较远等类似的理由拒载。然而,对于Uber的司机用户来说,这种强制派单机制似乎不太友好。

相比于滴滴打车的出租车服务,Uber司机大多是兼职的私家车车主,所以Uber的乘客用户可以享受不同的车型乘坐体验。Uber乘客可以选择豪华奢侈的Black Car,也可以选择经济实惠的Uber X,人多的时候可以选择SUV。通常情况而言,无论是哪种型号,私家车都相对干净整洁,有的会附带手机充电、饮用水、糖果纸巾等非常贴心的服务。

从乘客用户的角度来看,除了叫车速度、乘坐舒适度以外,价格是影响用户体验的一个重要因素。Uber的补贴政策吸引了许多私家车车主加盟,同时,它的优惠政策也培养了一大批Uber的支持者。Uber的当前用户每分享一次自己的优惠码并且被他人使用,即可获得30元的优惠,而且有效时间为3个月。这么算下来,在非高峰期的情况下,在10公里范围内用Uber打车是几乎不需要花钱的。在优惠政策上,滴滴打车的力度远不及Uber,虽然滴滴打车也有优惠券,但是几乎是“满多少减多少”的类型,而且使用的时间期限比较短,这样算下来,优惠其实并不太多。

四、各自的发展趋势

目前,滴滴打车与Uber打车双方都在互相竞争中如火如荼的发展,虽然滴滴打车是中国本土的打车软件,而且在中国市场发展比较早,目前在国内市场市场还是占据非常大的比重,但是不能因此小看Uber,作为O2O应用的鼻祖,其市场估值已经达到400亿美元。滴滴打车目前已经拥有相当规模的用户,虽然在8月份获得了资本国际私募基金等融资,现金储备达到35亿美金。虽然现金储备如此充足,但是在官方声明中很明确的提到不再像之前一样大规模大力度补贴烧钱,而是利用之前采集的大数据进行营利,其实也就是考虑如何商业化,或者更简单地说就是如何从烧钱吸引顾客转变到盈利。Uber目前的模式和之前的滴滴打车一样,就是补贴吸引顾客司机从而扩大用户规模,最后走向盈利模式。但是目前的滴滴打车已经拥有相当规模的用户,如果还是和Uber打车一样补贴,那么再多的融资也不够用,而且Uber最为O2O鼻祖,本身的资金实力非常雄厚。而且通过调查发现司机们只是被补贴政策吸引选择加入,如果说补贴政策消失的话,很多司机会选择看接单量再做打算。或者说如果有一个补贴力度更大的打车软件横空出世,比如说(Uber),司机们还是很容易被吸引走的,用户的粘性太低,或者说用户对于滴滴打车并没有从心底进行认可。所以滴滴打车目前要做的就是在Uber大力度补贴吸引用户的环境下防止用户流失并且完成从烧钱模式到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的转变,这就要充分发挥到滴滴打车的本土性。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合并,消除了本土的最大竞争对手,从出租车补贴的深渊中逃脱出来。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滴滴打车在用户体验方面所能利用的数据更多更全。滴滴打车支付方式非常多,最通用的就是微信。而微信作为中国通讯软件的巨头之一,用户规模非常大,所以带来了支付方式的便捷。另外在地图数据还有用户出行场景方面所能够利用的数据不是Uber这个外来户所能比拟的,所以滴滴打车要通过本土优势实现自我的发展以及在与Uber的竞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反观Uber,O2O应用鼻祖,实力强大,资金雄厚,在进军中国市场一年的时间内,已经打败很多对手,占据市场接近10%的份额,不可谓拓展速度不快。目前的Uber模式也还是通过补贴来扩大用户规模,但是比起本土的滴滴打车,先天少了不少本土优势,但是也有很多后天优势,就是他们的在国外的经验,虽然不能完全照搬,但是还是有很多借鉴意义的。其实对于消费者来讲,谁给的补贴力度大,他们就更加偏向于用谁,因为只是下载个APP以及注册个账号的功夫而已,并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或者精力。而且Uber除了在补贴力度上吸引消费者,还另辟蹊径,从创意方面吸引眼球。进入中国后,Uber一直在尝试服务本地化,此前Uber就与百度合作,以期在技术创新、开拓国际化市场、拓展中国O2O服务3个方面达成进展。不过,和创始人卡拉尼克的性格一样,Uber的创意也“不走寻常路”。就在“六一儿童节”当天,Uber和百度钱包联手推出了哆啦A梦主题车活动,从购买《哆啦A梦》电影票到用Uber主题车以及付费,这一切都可以在百度钱包上完成。该活动抢得了无数眼球,Uber再次实现了“不花一分钱广告投硬广”的效果。Uber更多采用口碑式传播,尽管Uber在中国的城市覆盖量少,但依托于更高的服务质量和创意营销活动,Uber仍吸引了不少眼球。此前,Uber在北京和亚马逊合作,在上海和冰淇淋品牌合作,都是很有意思的营销模式。而滴滴打车则更多的打硬性广告,所以在一些营销模式上面,Uber打车还是有很大的优势的,更能培养用户发自心底的认同感,从而降低因为补贴导致的用户流失问题。还有就是UBer通过动态系统,对于不同时段打车的价格调整会为用户带来更好地体验。所以目前的Uber要做的就是先通过大力度补贴来抢夺滴滴打车的市场份额,扩大自己的用户规模,并通过精彩的创意以及新颖的营销模式还有良好的用户体验来防止用户流失,从而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

五、总结

人无完人,打车软件虽然带来很多便利,但肯定也还存在各种不足,想要打车市场有秩序的运行,需要的是乘客、司机和软件公司共同的努力。不过,有句话说有一部分人受益的时候,必然有损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打车软件的出现对于不用它的用户来说,他们打车在一定程度上要比以前困难,虽然困难有限,但积累下来也会对软件的形象有影响。因此,打车软件要继续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更多的便宜用户,扩大自己的用户范围,在高质量、高服务的的保证下,打车软件会被更广泛的人群接受,营造和谐的打车市场。

 

 

 

 

滴滴与Uber的竞争分析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许多人的出行结构,改变了传统打车市场格局,利用网络的特点,完美结合线上与线下的O2O模式。期中最有代表性,最有市场份额占有率的是两家软件:滴滴打车(后改名滴滴出行)和优步(Uber)。这篇文章将运用我们所学的SEE研究的系统工程三维结构展开论,从实体、时间、要素三个维度的层面上展开详细分析目前滴滴与优步的竞争。

一.规划,设计,运行与维护

滴滴打车于2012年正式上线,创始人是从阿里巴巴离职后建立小桔科技的程维,是一家不折不扣的本土软件。Uber的总部则位于美国的旧金山,2014年七月才正式进入中国,但它在美国的体系非常完善,不仅仅局限为一家租车公司,而是涉猎到生活甚至金融服务,从优步 Black轿车到优步 Pool智能拼车,再发展到现在的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一直在拓广产品的深度。而自从它进入中国后,滴滴才仿佛跟风照搬的推出了顺风车专车等等服务,让人不禁怀疑:滴滴仓促开拓产业线每一款成品都做好了吗?每一条产业线能够与在美国扎实发展的优步比吗?用户能否摆脱从先心理接受滴滴的几项新服务?可以说从产品规划与服务内涵上,滴滴与在美国发展更加先进的uber还有一定差距。

二.软件,用户等实体

                          

   滴滴                                     优步

以上为两款软件的界面截图,可以看出,滴滴作为欧美企业,在界面设计上充满了欧美风格,简洁,明了,大方,蕴含了高端的商业风格。而滴滴则非常接地气,各项功能直接放到的首页,一应俱全。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仿佛曾经的谷歌浏览器与世纪之窗浏览器,优步可能更吸引高端人士比如企业的政府人员,来乘坐高档的专车。而滴滴更吸引某些接触互联网不深的人,方便他们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坐滴滴的人民优步出行,司机接到了另一个司机的电话,说是软件崩溃导致某些问题,而这位司机给出了重新拔电池这种不靠谱的意见。考虑到我国很多出租车司机文化程度不高或者对移动互联网接触不深,难免出现对软件的种种问题,而滴滴的服务界面就做的非常全面,轻松就从首页看到了客服专区,里面有在线客服和电话客服等等,相信滴滴的司机通过这个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而优步并没有在线客服等等实时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这个方面看,两家公司的软件设计各有千秋,滴滴的用户服务略强于优步

三.营销与公关

从创建出,滴滴的营销就仿佛“大干快上”:通过砸钱,用大量的网络电视广告,微博微信推广和各种代金券砸开用户市场。曾经的大额红包补贴近乎免费的模式迅速占领大街小巷,从青少年到老人仿佛都学会了出门用滴滴。而在媒体公关方面,无论滴滴获得了多少融资,ceo如何出来进行新闻发布,还是各种软文营销推广,都占据了许多新闻的版面。一打开滴滴软件更是充满了各种的代金券和优惠券。

对比滴滴的高调,优步就显得低调多了。如果不是朋友推荐,我甚至还不知道这家软件,它的优惠力度不大,硬广与软广也不多,而在低调理性的推广。与许多美国企业例如ipone一样,重点是获得用户的价值理解认同,将价值传递给用户,就算国产手机如何降价优惠如何性能出众,它总能俘获死忠粉的心从而获得一批忠实的消费者,从短期看,滴滴的野蛮砸钱确实能俘获一批用户,但从长远看,一旦资金链条断裂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反作用,而低调的优步却能在理性范围内留住用户。

四.投资,成本与定价

就在前段时间,滴滴在美国宣布投资软件公司Lyft,而它正是优步在美国的最大竞争对手。背靠阿里与腾讯,在过去几年通过大量补贴占据了市场,最近又通过多轮融资对优步进行“示威”。优步也不甘示弱,誓要抢夺中国市场的它也使用了激进策略,联合百度向中国输血数亿美元。战争似乎不会终结,未来他们将会以更多的融资合作,在市场的浪潮中掀起更多的大浪,不会输不能输的特质将伴随他们最后走向上市

五.总结

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有竞争,唯有不断增强自己的硬实力才会在市场的浪潮中独立潮头。无论营销还是推广,都必须消费者的需求,毕竟他们才是优胜劣汰可以淘汰那些不能紧跟发展的企业。也许未来的用车行业不会是头破血流的竞争而是和谐共赢,重分市场格局的蛋糕,在“互联网+”的大势下更多关注市场民生等社会利益关注点,才会“打铁还需自身硬”

 

 

文章来自:http://www.cnblogs.com/anf/p/5181349.html
© 2021 jiaocheng.bubufx.com  联系我们
ICP备案:鲁ICP备09046678号-3